8月17日上午,减速器、机器人概念股快速反弹,新时达(002527.SZ)、拓斯达(300607.SZ)涨停,丰立智能(301368.SZ)等机器人概念股引领板块。消息面上,近日北京经信局印发《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机器人产业再获利好。此外,8月16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300余位国内外政产学研领域嘉宾畅谈机器人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140余家企业携近600款机器人产品集中亮相展示,如此盛会预示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制造业明珠,市场空间广阔
机器人行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全球科技巨头高度重视,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热点消息一经放出,就引起市场热议,而且相关产品更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展现了全新的关节设计结构,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有分析师指出,特斯拉有望借助中国零部件制造出更高性价比的机器人,复制苹果产业链的高级生态体系。
(资料图)
业内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颇为关注,在8月16日开幕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主角。在AI大模型等加持下,人形机器人正向“具身化”加速发展。
东吴证券认为,全球玩家正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下游应用场景有望打开,潜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随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的脚步越来越近,此前经历过汽车行业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交付训练的零部件企业有望延伸至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华安证券指出,AI助力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广阔,2035年或可达千亿美元。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发展,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重要机遇期。
此外,据高盛预测,在最理想的情景下(产品设计、用例、技术、可负担性和公共接受度等障碍被克服),人形机器人2025年至2035年销量的CAGR可达94%,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
而在国内方面,《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近些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深入。中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重要工程,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预计到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110亿美元,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政策不断加码,我国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
国内在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趋势下,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一环,北京一直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在持续加码。
8月16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全力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北京市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
而这已经是近三个月来,北京第二次在政策上加码机器人产业。就在今年6月,《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发布。在这份行动方案中,北京市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包括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培育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应用场景,以及建设领先的机器人产业集群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标志着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除北京以外,国内其他城市也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出台政策予以支持。5月以来,深圳、上海先后发布了产业支持政策,逐步厘清未来一到两年的发展规划。
5月31日,深圳正式印发的《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机器人,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6月15日,上海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到增加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布局人形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赛道。
总体来看,北京市的政策指向更为明晰,文件直指“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和深圳则将机器人分别列为制造业、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一个分支。
此外,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也于8月16日在京开幕,如此盛会预示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表示,工信部将抢抓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构建开放共享合作生态,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稳步发展,国产崛起正当时
政策背后,是机器人发展经历了实验室技术积累阶段,工业机器人落地场景增加,国产机器人行业在稳步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今年上半年产量达22.2万套,同比增长5.4%。中国今年上半年的机器人市场稳定增长,得益于政策引导下的国产替代加速,国产品牌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根据睿工业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增速分别为+23%/-11%,在需求偏弱的市场环境中,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优势和细分领域定制化设计服务,实现逆势增长,2023年上半年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43.7%,同比提升7.7%。
分品牌来看,3家国产厂商进入TOP10行列,分别为埃斯顿、汇川、埃夫特,其中埃斯顿销量仅次于发那科,位列第二。如此来看,国产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不仅有量,也有质。
盘面表现上,埃斯顿(002747.SZ)作为国内机器人行业龙头,截至8月17日已连收三根阳线。相较于外资品牌,埃斯顿在行业客户定制、一体化解决方案及服务支持等方面具备优势,目前在光伏、金属加工、焊接等机器人应用领域处于国内行业前列。
而汇川技术(300124.SZ)也在8月17日股价大涨,汇川目前已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和工业机器人业务同比增长较快,通用自动化业务和智慧电梯业务同比稳健增长。
目前综合来看,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回暖趋势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体现。根据睿工业数据,2023年上半年二季度环比一季度增长,二季度已呈现复苏迹象。
展望未来,随着国产替代进程提速,“机器人+”等国家政策的落地实施,国产替代逻辑愈发明确,加之受益国内优势产业腾飞及下游应用场景拓展,诸如光伏、锂电等国内客户崛起,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迎来机遇,内资龙头加速赶超外资品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国产龙头崛起正当时。